《犯罪心理》完結心得:15 年的犯罪剖析雖不完美但絕對是跨時代作品!
在 2005 年 9 月 22 日,一個名為《犯罪心理》(Criminal Minds)影集開始播出,並於 2020 年 2 月 19 日正式結束長達 15 季共 324 集的故事,也陪同觀眾長達將近 15 年的歲月,可以說是見證有線電視台近年的文化發展。
當時在影集的發展上,頂多會探索到犯案動機、以及為何社會狀況會造成這樣的違法事件之原因,而犯罪者的心理變化都是尺度較大的漫畫在描寫,不然就是透過紀錄片和談話節目來探討症狀,藉此去讓觀眾省思。
而《犯罪心理》的出現就此改寫了娛樂生態,把漫畫對於犯罪者的分析其透徹程度給搬上真人影視,甚至直逼有線電視的尺度,為此使得相關議題更加寫實、黑暗與驚悚。不過也因為是第一個這樣做的節目,所以第一季還在摸索方向時,導致此劇評價非常兩極,到第二季才開始穩定,接著才延伸出兩套支線劇、韓國翻拍版和電玩遊戲。
以小編的個人觀點來說,我比較喜歡前幾季故事,因為BAU(FBI的犯罪行為分析小組)處理的案件不會只是連續殺人魔,他們還有處理姦殺犯、縱火魔、邪教徒、綁架犯、經濟詐欺犯,而且即便是犯下類似罪刑的人,編劇也會讓他們的想法、心態和理由都有很大不同,可以說非常多面向,也足以讓每個案件、受害者和兇手都發展的獨具特色。
此外《犯罪心理》也是少數會探討執法機關如何控制訊息,好讓媒體報導的比較有利其作品,像是他們得知犯人不喜歡被瞧不起,為此會在公開記者會上故意用卑鄙、孬種等字眼激怒對方使其現身,這種利用犯罪者的心理想法藉此進行追捕的行動,也成為當時同行在製作故事的參考典範。
另一個可取的優點是,《犯罪心理》會讓許多知名演員、公眾人物客串,扮演犯罪者和受害者,尤其有些公眾人物是以社會議題而出名,他們的客串也增添該集的故事其說服力。我個人印象最深的,是第 8 季 23 和 24 集(也是該季最後兩集)由「路克天行者」客串演出的 John Curtis。他是個自戀型殺人魔,更是個著名的駭客、殺警兇手、炸彈客、職業殺手,可以說是天才級別的變態。
但可惜的是之後有幾季發展就很公式化,首先他們讓擔任媒體發言人的幹員轉成前線值勤的職務,所以如何透過資訊的公開多寡,以及用字遣詞來對抗犯人的手法就沒有了。再者就是開始只偏向偵辦連續殺人魔,而且每集的處理方式就是:殺手殺人-發現屍體-BAU透過手法解析兇手心態-殺手再殺害一個人-BAU又發現另一具屍體繼續解析,直到受害者數量多到讓BAU能分析兇手完整的心態和背景,藉此推理出他躲在哪才結束。當然不得不提的還有就是為黑而黑,以及為悲劇而悲劇的劇情發展~
再來就是演員間的不和,或者演員跟幕後人員的衝突,再不就是演員打算去演新的劇,讓不少元老不再續約,這使得當你對這些角色有感情時,卻得被迫認識新角色,而負面離開的更是造就此劇觀感不佳。直到後來,有一些老角色才偶爾回歸或者再度常駐,可這時因為上述的公式問題太嚴重,導致此舉反而被批評是靠老角色的賣弄情懷拯救收視率。
其實兩部支線劇撐不久也是個打擊,但被腰斬也不意外,第一個支線《犯罪心理:嫌犯動機》,只是換一群人做一樣的事情,毫無特色可言,所以第一季就被腰斬,結局還留個懸念(就是女主角之一到底是否被殺)給第二季,讓我首次深深體會到有伏筆卻因為腰斬不解釋的痛苦,更別提第二個支線劇《犯罪心理:跨國救援》還被批評有仇外妄想症,而題材雖然比第一個支線劇還創新,但相同題材的劇早有很多,為此撐了兩季也掰掰。
但即便支線劇推出的很沒意義,可他們的發展方式仍是創舉,那就是劇組發明了「後門試播集」(Back-Door Pilot)。一般來說,每個劇的試播集都是該劇的第 1 季第 1 集,或者第 1 季前兩集,但後門試播集則是把支線劇的試播集放置主線某一集,比方說像《犯罪心理:嫌犯動機》的試播集就是《犯罪心理》第 5 季第 18 集,等於是用主線角色幫助觀眾去認識全新的支線劇角色。
這個作法簡單來說就是透過主線的知名度直接介紹支線,而且比起直接推出支線還有更大的廣告效果,所以也讓同電視台的 NCIS 和 CSI 兩個知名影集系列學習同樣做法。而當這套公式發揚光大後,其他電視台的劇在推廣支線時也採取了「後門試播集」。
總結來看,《犯罪心理》雖然後期發展不濟,但是他們幕前幕後的創舉,不論是在故事或者影視發展上,都替同行奠定了前所未有的公式、基礎、高度和議題,或許你可能像某些粉絲一樣因為元老離開而棄劇,不然就是覺得這個品牌已經老哏無趣,但絕對不能抹滅他們開創的格局其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