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雷】「比1917更有臨場感」 《失控少年兵團》用最美鏡頭語言直視心裡的惡
哥倫比亞電影《失控少年兵團》(Monos),故事講述8名接受軍事教育訓練的青少年,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小山丘上,指揮官在訓練過程中卻突然死亡,讓原本建立起的平衡瞬間分崩離析,而這個小團體也開始上演各種猜忌與對峙,甚至暴力相向,對彼此投射自身內心最恐怖的那一面。
電影的敘事架構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上半部聚焦這群青少年在一連串訓練過程中對彼此茲生的情愫,舉凡愛、恨、畏懼、景仰、唾棄,這些情感的流動與更迭,彷彿隨時都能透過一道眼神、一個觸摸、甚至一個扣板機的動作震裂銀幕朝向觀眾而來,搭配Mica Levi (《肌膚之侵》,Under the Skin) 張力極強的配樂及詭譎的聲音設計,以慢火燉煮的方式緩緩將張力的臨界推至最高點。必須說,電影上半部的整個觀影過程,猶如與一顆不定時炸彈共處一室。
電影的下半部,即是「失控」的開始,原以為溫馴的角色突然間變得兇悍,恐懼化為決心,戰鬥成了一種癮,唯一的解脫方式,就是死亡。《失控少年兵團》明顯的上、下分嶺結構,首先令人聯想到史丹利庫柏力克 (Stanley Kubrick) 的越戰經典《金甲部隊》(Full Metal Jacket);影像美學則令人聯想到泰倫斯馬力克 (Terrence Malick) 的《紅色警戒》(Thin Red Line),同樣擅長在腐潰中捕捉一絲美;電影傳達的警世訊息,宛如當代版《蒼蠅王》。
特別喜歡電影收尾的方式,當你最能帶入情感、感同身受的一名角色,在最後一幕打破第四道牆朝你回望的那一刻,也像是在提出一個詰問: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喜歡電影選擇將這場戰爭的開頭、結尾留白,不只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永無止盡的民兵問題,而退後一步,此般「我們究竟為何而戰?」的迷惘,也是當今發生在全球任一角落的戰爭/衝突的絕佳註解。
《失控少年兵團》是一部建立在形式之上的戰爭電影,它的敘事方式相當破碎,偶些流於意識,不過它有美到令人屏息的攝影及聽、視覺的精準掌控,無不讓人浸沉在既危險又迷人的氛圍裡,有如親身跟這群青少年在荒野共處,而觀影結束的當下,真的有種「還好只是看電影」的解脫感,離開戲院時又不由得為片中角色的境遇鼻酸。《失控少年兵團》是哥倫比亞報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代表,進了初選名單,可惜最後在決選名單被淘汰,不過可別因此錯過這部「臨場感」與《1917》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