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分析】《李察朱威爾事件》誰是真正的兇手?
電影《李察朱威爾事件》是一個發生在1996年的真實事件,美國舉辦奧運時發生的炸彈攻擊事件。主角李察朱威爾(Richard Jewell)就是當時第一位發現炸彈的警衛,當時被媒體封為「英雄」(Hero),但就在事件發生後3天,亞特蘭大憲法報 (Atlanta Journal-Constitution)忽然報導說:「發現炸彈的英雄,被FBI懷疑是主謀。」
所以誰才是兇手呢?為什麼媒體會這麼報導?除了真正的炸彈客艾瑞克魯道夫(Eric Rudolph)之外,還有誰也是造成這個悲劇的共同兇手呢?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要來探討這個事件背後,造成李察朱威爾事件悲劇的背後真正兇手到底有誰?
一、李察朱威爾(Richard Jewell)-被誣陷的英雄
不論是電影還是真實事件,受害者李察朱威爾是一個很普通的白人男性,他立志想要當警察,也曾經當過警察,但是因為執法過當,就被解職。後來就從事相關的警衛工作,直到1996年7月27日在百年奧林匹克公園,受AT&T的聘僱,擔任警衛,在炸彈爆發當時,第一個發現可疑包裹,緊急驅散民眾,減少了許多傷亡。
但卻在3天之後,被亞特蘭大憲法報爆出,FBI其實正在調查李察朱威爾。讓他瞬間變成媒體的寵兒,甚至FBI還在期間用很多不正當的方式調查李察朱威爾,包括欺騙他要拍攝教學錄影帶,騙錄口供;在沒有正式拿到搜索令之前,就入侵他家兩次,沒收許多李查朱威爾家中的生活用品,包括保鮮盒、媽媽的內衣褲、甚至還有《歡樂滿人間》的錄影帶,在律師團的幫忙下,直到1996年10月26日才正式發函確認李察朱威爾的清白。
二、聯邦調查局(FBI)-絕對權力的霸凌
再來就是要討論在這個事件中,對於李察朱威爾造成實質上傷害的FBI。雖然事後律師也有告FBI,有聽說有4名執法人員有問題,但卻找不到事後如何處分的資訊,好像就這樣慢慢被世人忘記,也沒有人去追查。在美國,其實執法人員代表的幾乎就是絕對的權力,當對方亮出警察或者是FBI的警徽,你很難說「不」,這就是我們在社會上會遇到的「權力的霸凌」,你遇到一個握有比你多權力的人,你會無法也無能去抵抗他所要求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就像是師生關係、長官部屬關係等等也常會發生類似的霸凌。
好萊塢電影、影集滿滿的都是讚揚FBI英勇事蹟的故事,最有名的像是《CSI犯罪現場》、《X檔案》、《犯罪心理》、《識骨尋蹤》…等等,很少有揭露FBI內部醜陋的故事,讓觀眾以及大部分民眾對於FBI都是一種尊敬以及憧憬,莫名的有種「FBI不會錯」、「FBI會找清真相」的刻板印象,這可能是美國大眾文化塑造出來的形象,也有可能是藏在背後的美國政府?
三、美國政府-幕後黑手?
在看電影以及研究背後故事的同時,最令我疑惑的就是「是誰讓FBI去調查李查朱威爾?」。
如果你有記得,在電影裡一開始,當FBI探員們在內部開會,大家都還不知道方向的時候,有一個沒有照到臉的人,遞給喬漢姆飾演的FBI探員一份資料,上面是李察朱威爾的調查,並指示他們要著重調查李察朱威爾這個人。這個「沒有照到臉的人」其實應該就是在象徵美國政府,因為真實事件並沒有對於FBI官方的錯誤,都沒有著墨太多,連處分什麼的也沒有著落,可以大膽猜測,這很有可能是FBI背後有人在維護,而這個角色最有可能的就是美國政府,但因為沒有證據,我們也只能用文字打打懷疑,記錄一下這個可能性,提出來給大家討論。
四、媒體-發表意見前先三思
再來就是讓李察朱威爾身心靈受創很嚴重的媒體,在真實事件中,並沒有找到是誰洩漏「FBI正在調查李察朱威爾」的訊息給亞特蘭大憲法報的記者,但報導出來後,對李察朱威爾以及他的媽媽芭比朱威爾的影響甚巨。根據1997年《浮華世界》的專題文章中提到這個事件對李察朱威爾已經造成不可逆的影響,讓他不相信人,對於社會的善良正義蒙上了一層很厚的灰。就像他在電影最後跟調查員說的話一樣:「你們有想過嗎?之後誰還會有人看到可疑物品勇於提報?如果他最後會被當成兇手的話。」
就連現在雖然有一部分的民眾會懷疑媒體說的真假,但決大部分的民眾還是認為媒體說的就是真的,這就是媒體的影響力,當時一窩蜂的媒體開始揭露李察朱威爾符合「單身白人」的犯罪特徵,調查他背後做過什麼「比較社會不合理」的事情,像是私自闖入學生宿舍體罰學生、管理非職責所在的事務等等,導致很多評論家對他的人身進行攻擊,覺得他就是「長得像是炸彈客」,真的是好險當時沒有社群媒體,不然酸民的手一定更是不饒人,不知道會不會對他造成更加倍的壞影響。就像我剛剛說的,一般民眾不會矛頭指向FBI,或者媒體報導的真偽,更不會自我反省,很簡單的反應就是按照媒體字面上說的意思去加以詮釋,做出像是直接去質問芭比朱威爾,:「是不是你兒子做的?」、「你們怎麼都不去死一死」這個激進的評論。
關於因為媒體所造成的霸凌事件,現在社會真的是層出不窮,也很多因為受不了壓力自殺的案例,但因為網路找人不容易,大部分的網民還是克制不了自己想要發表意見、批評別人的慾望,因為不咎責,也沒有人知道你是誰,對於發表者的心靈來說,無疑是一種紓壓跟滿足感,但是我們應該要再按出訊息或者說出話之前,好好想一想,這句話真的會達到你想要完成的目的嗎?「你說這句話真的是想要他們母子去死嗎?」還是「你只是想要FBI趕快找到兇手還受害者公道?」
五、社會-意識形態國家機器
在他們懷疑李察朱威爾的時候,用了很多社會負面的刻板印象的形容詞來形容他,像是單身、胖、不得志、同性戀等等,都是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在美國塑造的負面形象,讓民眾覺得李察朱威爾「長得就像是炸彈客」,單身就會放炸彈?胖就會傷害人?不得志就代表會報復社會?同性戀就是不正常反社會?看到這部電影的時候,其實也是在反省自己是否也被這無形的意識形態綁住了呢
分析到這裡,你覺得《李察朱威爾事件》真正的兇手是誰?是執法機關?政府體系?媒體?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