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不愛鋼琴師》愛你所恨 恨你所愛:從事創作的人一定得看
《不愛鋼琴師》(Lara)是曾在台灣締造百萬票房佳績的《噢!柏林男孩》(Oh Boy)德國導演楊歐雷傑斯特(Jan-Ole Ferster)睽違七年最新力作,入圍了素有「德國奧斯卡」之稱的蘿拉獎(Lola Awards)最佳影片,更將代表德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不過再多的殊榮,之於本片帶來的無限悸動都只是錦上添花。一如電影主人翁糾結的身影,本篇也會盡量挑戰在不劇透的情況下,淺談它如何透過劇本施展咒語般的觀影黏著力。
《不愛鋼琴師》中文片名翻得相當直白:主角拉娜(Lara)果真不愛鋼琴,假如你剛好也不愛鋼琴,那麼恭喜你,它簡直是為你量身打造的電影,因為它把琴音化作語言,語言則成了一把利刃,手起刀落一瞬間,回神前你還在捧腹大笑,下一秒你已經為劇中角色感到心裡淌血。它絕對沒有錯綜的玫瑰瞳鈴眼式劇碼,每一句台詞都身兼幽默、尖刻、惘然、紓壓多職,全片絲毫不見累贅的敘事痕跡,娛樂性卻滿溢整個影廳。
電影開場就上演拉娜自殺未遂,她本該歡慶六十歲大壽,這天剛好也是兒子維特(Viktor)的鋼琴創作首演,然而不但維特沒邀請她,離婚多年的前夫和新歡都在貴賓名單上,我們的拉娜只能撿起四散心底的破碎面具,拜訪許久沒聯絡的前同事。這一路上,她除了一片一片黏回乖張的表象,同時也悄悄安排了一場你我都意想不到的局。
「辦公室每個人都尊敬你,訣竅到底是什麼?」「那是因為我從來沒在乎過我的工作。」
拉娜年輕時被譽為鋼琴天才,可惜人生這齣戲的劇本不如預期,中年得到的掌聲,觀眾可以猜想,大部分都來自價值觀還算實際的工作夥伴們;她大可享盡樂活,與鄰居來杯咖啡,可她的皮囊總是裝下太多紛擾。倒是年少輕狂的維特伸直了羽翼,才華看似用不盡,我們對他的理解,或者說對這角色的想像,很大一部份來自編劇選擇留白的空間,從這你可以推敲,也許拉娜並沒有真正在乎過兒子的感受。然而不只維特疏遠拉娜,就連曾在《絕命律師》尬上一角的德國影帝萊納波克(Rainer Bock)飾演前夫保羅(Paul),在拉娜面前也總是恨不得掉進另一個維度。對了,萊納波克在片中的職業剛好也是建築師,害我看得直冒冷汗。
「你覺得我的旋律寫得怎樣?」「太悅耳了,不像是有什麼要說。」
此刻的拉娜,好比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一代工匠代達羅斯(Daedalus),維特則是承其血脈、引其妒恨的塔羅斯(Talos),而代達羅斯精心設計的迷魂陣,恐怕連技藝同樣高超的塔羅斯都無法解。話說在某些版本的故事裡,代達洛斯還企圖幹掉塔羅斯,正義之神雅典娜為了救他,最後只好將他變成一隻鳥。有關拉娜的黑歷史,我們只能透過片中每個跟拉娜熟或不熟的臉孔,拼湊她的過去:有些人熟知她的底線,至於其他人,也許只想說認識她是種不幸。當電影要角讓你恨到想怒捅一刀同時又好想抱抱,那代表角色寫得立體;編劇似乎也一再提醒我們,真正有趣的,一向都是那些能不斷挑戰觀眾的生物。以《不愛鋼琴師》再擒卡羅維瓦利影后的德國女星柯琳娜哈佛克(Corinna Harfouch),交出的表演何止令人拍案叫絕,一度還讓我想到法國影后伊莎貝雨蓓分別在麥可漢內克《鋼琴教師》與保羅范赫文《她的危險遊戲》,所扮演兩角的畸形合體,光這點就加了不少分。看完《不愛鋼琴師》,你很難不被柯琳娜哈佛克圈粉。
「天賦人人都有,差就差在誰能挺過那關。」
拉娜與鋼琴為伍的時日,終究一點一滴從拉娜與她那謎樣的鋼琴教師兩人間若有似無的糾葛中滲透了出來,我們也意識到了才華的一體兩面,它是假象,是武器,是詛咒,也是出口。身為拉娜這樣的一個人,究竟要愛你所恨,還是恨你所愛,《不愛鋼琴師》上演的辯證到電影尾聲,也總算藉由拉娜的行動給了觀眾一個交代,而那樣的結果,勢必會在你心激起迴盪幽遠的餘音,鼓舞你繼續朝所愛之物一躍再躍摔個頭破血流,更重要的是,也提醒你別忘了敢恨。
I hate everyone and everything, therefore I am.
《不愛鋼琴師》是一部從事任何形式創作的人都必須得看的電影。單就精采度而言,如果說《進擊的鼓手》把「張力」當作一再敲打觀眾腦門的伎倆,那麼《不愛鋼琴師》可說將張力自然佈於每個穩靜的細節之中,更具反覆品味的價值。最後,也再次讚嘆光年映畫獨到的選片眼光,近期由光年引進的電影,舉凡《女孩要革命》、《女神們的下午茶》、《真愛裁會贏》、《吹哨奇案》部部都是驚喜,當然還有偉栽《在黑暗中漫舞:二十週年數位修復版》,實在很慶幸在這數位串流當道的時代,依然有這麼一家能讓影迷死忠追隨的獨立片商。
德國電影票房奇蹟《不愛鋼琴師》。3/20 最親愛的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