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雷/《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解嚴至今,我們真的能接受「不一樣」了嗎?
評價:8.5/10
(感謝「結果娛樂」邀請試片)
還記得自己的初戀是甚麼形狀嗎?是像史詩電影一樣偉大?還是瓊瑤小說一樣浪漫地不切實際?今年九月底即將上映的這部【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先前舉辦媒體試片,看完之後我很肯定的是,它將毫不意外地進入我年度前五大國片名單裡。
這篇影評會比較不一樣,除了會說到我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電影本身的想法 (無雷放心) ,也會稍微探討這部電影延伸的議題。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乍看又是另一部懷舊青春愛情電影,但實則不然。描述的是一對對彼此有曖昧情感的男高中生張家漢 (陳昊森 飾演)、王柏德 (曾敬驊 飾演),迫於解嚴前期的保守社會風氣,無法像一般男女一樣自由地向彼此坦承相見。而學校順應解嚴,開始招收女學生,學妹斑斑 (邵奕玫 飾演) 的出現也讓彼此的感情觀有了動搖。兩人的關係從曖昧、糾結到爆發,「他」們的愛情真的就有不一樣嗎?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題材,時代背景放在解嚴後的臺灣,描述的卻是當今仍在爭議的LGBT議題。1987年台灣解嚴、1988年蔣家政權結束,都「象徵」了台灣社會風氣往前邁進的一大步。但法律能改,人性難移,在社會角落的同志族群,終究還得忍受社會眼光,默默奮鬥、扶持。連擁有社經地位的大人們,都要為自己戀愛的權益,冒著被警察抓走的風險在街頭發聲,更別說是還沒有完全行為能力,同時又被家庭、學校綑綁的學生了。
片中的兩位男主角張家漢、王柏德,就是在這個大時代環境的角落中,默默地在絕處求生的一群。在學校受到同儕、教育的壓力,始終無法鼓起勇氣說出對彼此的感情,只能在晚上就寢之後,摸黑翻牆到學校外面「尋歡」。而當學妹這種「稀有動物」的出現,喚醒了多數學長們內心那匹狼的同時,兩人平時在男性賀爾蒙之間產生的感情,卻也開始受到考驗。而很巧的是,從【返校】的戒嚴時期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解嚴,主演曾敬驊相繼見證了兩個時代下的禁忌之戀。相較【返校】中方芮欣與張明暉老師之間,那條心知肚明而不可跨越的界線,面對【刻在你心底的名字】裡「看似變得自由」的社會背景,「同志戀」是比起「師生戀」更為糾結、更充滿不確定性的難題。
【刻在你心底的名字】這部片,打從最初的宣傳手法我就非常喜歡。最初的幾支預告,既包裝成普通男女的愛情課題,卻又讓人感覺兩位男主角之間有點什麼「Bromance」以上的關係。直到正式預告才將一切的重點攤在陽光下,再配上盧廣仲編寫演唱的主題曲,催淚度和期待值直接往上飆升。對了,這邊真的要稱讚一下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歌名和片名呈現了一種呼應。片名是一種「你心底的那個名字究竟是誰?」的質問,而主題曲將一個字改成「我」反而成了真實的內心獨白。我必須坦言,這首主題曲是我決定接下試片邀約的關鍵,當我發覺歌詞的字裡行間是那麼地刻骨銘心,我就預料到,這會是我發自內心喜愛的電影。
雖然臺灣已經在今天的社會裡,成功透過修法允許多元性別成家,但是,要透過「投票」才能決定我們的愛情自主權,也意味著LGBT的問題,在這個土地上仍舊存在著反對(甚至反感) 的聲音。在今天,你確實可以驕傲地舉起彩虹的大旗,大方地對外表現自己的不一樣。但是,輿論不會騙人,社會的實際風氣,終究血淋淋地表現在「一言不合就發車」的網路生態上。現代社會也許對於LGBT有了更多的包容,卻也滋長了更多不必要的曲解。
看完【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再回到這個網路世界,又讓我陷入另一層矛盾的反思:如果這個社會已經能夠將多元性取向一視同仁,那麼為什麼還會出現這麼多關於性取向的玩笑、梗圖?最有名也是大家最有印象的例子,就是前陣子被洗版的「胖虎X小夫」的二創漫畫。而人非聖賢,我可以坦然承認,身為迷因創作者,我也曾是兇手之一,也曾做過關於多元性取向的玩笑圖。但是,看到【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片中兩位主角,因為自己的性取向受到的羞辱與對待後,再回過頭看這個社會用「惡搞」對於同志性行為的嘲諷,時隔三十年,究竟差距在哪?也許每個人都要捫心自問,當初自己投下的那一票,是出自於內心,還是單純地跟風?對於不同性取向的興趣,那把尊重的尺,究竟距離在哪?
最後還是總結一下,我很欣賞【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的故事,以及它所傳達的議題。但是更重要的是:每一部電影都可以給大家帶來啟發,但是這些啟發是否有真正被聽進去,或者又只是一句「值得深思」又把大象繼續擱在房間裡?那麼再多的雞湯,再多的勵志故事,都沒辦法真正幫助這個社會進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將會在9月30日於全臺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