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蘿莉破壞王》無雷影評:她們的世界,並不像我們想的那麼壞。
(評價:7/10)
雖然已經是去年發行的電影,但《蘿莉破壞王》卻選擇在大片復興的2020年9月登上台灣大銀幕,也自然成為較為次流的作品之一。講述一位患有過動症的九歲女孩班妮,因為情緒管理問題加上一些先天性的心理陰影,造成時常克制不住出手傷人的衝動,在同儕之間像極一顆不定時炸彈。她不但無法在正規學校裡就學,也屢屢遭到特教機構黑名單。因為家中還有弟妹,母親無奈之下只能三番兩回送她到收容所。而新來的陪讀老師米查,想到了讓她住進沒水沒電、與世隔絕的森林小木屋裡,是否能夠對症下藥,或者只能帶給她暫時的快樂?
說對於這部電影的心得吧,《蘿莉破壞王》的整體流暢度佳,透過不同角度來看待班妮這樣的特殊兒童,也透過班妮的視角看這個被體制綑綁的世界。身為文明社會的一分子,我們是如此地習慣這樣有系統的秩序:做對了事有糖吃,做錯了事有懲罰。這些看似天經地義、賞罰分明的規律,對於某些人的心理而言卻是天大的不義。既然我答應你的事我會做到,但你答應的事卻沒有履行,就別怪我對你大動肝火。
相信許多人的求學生涯當中,或多或少都接觸過患有過動症的特殊學生。事實上根據統計,全世界每100人裡就有5到7位像故事中班妮一樣的問題學生。而在這個充滿體制綑綁的教育環境下,自然是無法讓這些「天賦異稟」的孩子順利融入了。而《蘿莉破壞王》片中,從媽媽到機構專員,對於班妮如此的無理取鬧,都盡可能地耐心溝通,然而「人的忍耐都有限度」:再多的關懷與耐心,最終都對她的無理取鬧感到徹底沒轍,對於班妮而言,這個世界還有哪裡能夠成為她的容身之處?
《蘿莉破壞王》的原文片名「Systemsprenger」意思就是「體制破壞者」。以這個適者生存的「體制社會」的角度來看,班妮這樣的存在,無疑難以在賞罰分明的體制生活下立足生存。也就是說她必須要「破壞」這個世界對她而言的不公不義,才能感到心服口服。但反過來以班妮的視角來看,班妮需要的其實就是簡單的兩個字 —「母愛」。她已經出生在一個破碎的家庭,卻感覺這個世界將對她的愛與關懷,從她身上一一抽走。她其實不笨,也並不是個喪心病狂的精神病患,在她幼小的年紀下,當然還保有那顆純真善良的心。所以,反過來看,這些擁有能力的大人們,用大人的體制規定去限制這些孩子們,豈不是也破壞了他們該有的純真嗎?
這部電影盡可能讓各方角色個性分明,為的就是要讓觀眾能夠透過不同角色的立場角度,進而省思「責任」的重要性。班妮當然心裡最愛的還是媽媽,但是她的輔導員似乎更懂得如何「愛」班妮,如何善盡母親的責任無條件地教育、呵護班妮。相對地,母親因為畏懼班妮可能對兩個姊弟帶來影響,一再地將班妮拒於家門之外,雖然我們能夠同情、理解母親的不得已,但是「教育」的責任說到底還是落在為人母親的手上,不論是班妮還是她弟弟妹妹的行為,是非對錯都應該由母親教育他們,而非「解決不了問題,就解決有問題的人」。
然而《蘿莉破壞王》還是有顧及應有的娛樂性,而非照本宣科地教育你,要對過動兒尊重、包容、友善,,娛樂與教育性的拿捏掌握得剛剛好,也有許多幽默的喜劇橋段。《蘿莉破壞王》最讓人欣賞的技術優點,是它靈活地利用不同的鏡位,來代表不同的視角,甚至劇情中段一度以陪讀老師米查作為主角。這些切換的目的,無非都是希望透過不同角度,讓觀眾可以換位思考。而全片也廣泛使用激昂的電子樂,更反映出班妮狂躁激動的心理。
總的來說,作為一部我本身沒有特別期待的作品,《蘿莉破壞王》意外地展現了一個各方面都成熟、精準的掌控,當然也是一部成功的寓教於樂的範本。雖然對於許多人而言,《蘿莉破壞王》的角色成長歷程不足,甚至是一部沒有結局的作品,不過這也是反映著現實上的無奈,對於班妮這樣無法根治的問題兒童而言,你認為她的世界能有甚麼顯著的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