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never win with violence. You only win when you maintain your dignity. Dignity always prevails.」「The world's full of lonely people afraid to make the first move.」「You asked me once, why Dr. Shirley does this? I tell you. Because genius is not enough, it takes courage to change people's hearts.」
Much bette than i expected, much better than accusing another whole ethic of racism. Don't make the assumption that every people are the same with his own group! 好像是我看過的最好的平權電影了!
然而男主這白人得不能再白的長相演了個意大利裔?特別會察言觀色特別能打架,雖然有偏見但內心正直有做人原則,底層正直混混的魅力男。黑人鋼琴家在蘇聯學的琴!回美國才到處被歧視的好麼——所以我不喜歡所有英國人開拓出來的地方,全都不學好繼承了英國人虛偽的一套,至少毛子們表里如一,人家沒有種族歧視,只有排外!
影片用Don的一句台詞就可以概括了 「If I』m not black enough, and if I』m not white enough, and if I』m not man enough, then tell me Tony, what am I?」 挺好的片子,比我想的輕鬆不少。不過令人唏噓的是,現在全世界都不敢歧視黑人,於是亞洲人處在了歧視鏈的底端,哎。
Have an open heart, keep an open mind, be the change you wanna see. (怎麼感想是陳舊的xx主義雞湯話。但還是想為這幾句話站一站。可能確實兩位主角的stereotype都不太符合,一方是被某些觀眾理解為非stereotype的設定於是過於泛濫的「zz正確」,一方則非stereotype且太正確而被認為過於反常,反而有點諷刺)(有些想表達的沉重的東西能被作為更廣人群能接受的喜劇拍出來,比如一邊笑一邊覺得這本不應該笑,但這樣的笑點也並沒有normalize它,覺得是很厲害的)
片尾字幕出來,發現編劇和製片之一正是那位白人司機主角原型的兒子。劇本確實精巧,不少小細節前後呼應,也很能凸顯兩個主角的個性及其心態變化——只是總覺得太熟了,缺乏一點讓人意外和反思的餘味。類似的片子如《觸不可及》、《烏龍雙雄》,也多這樣黑白配對,個性、階層均反差強烈,但論思考似還更進一層。當然,兩位主角(尤其莫騰森)的演技均可加分。p.s.看完意識到,市場(「為了賺錢」)、職業倫理、契約精神(「it's a deal」)這三者是對抗歧視與偏見的重要因素,背後則是去政治化和工具理性,這大概正是紐約的都市商業環境教給這位白人混混的。
電影探討了ethnicity在多種情境下,究竟由膚色、階級、文化、國族等哪個定義?兩位主角的設定超越了作為審美表征的stereotype,黑人不是勞作的下層黑人,而是登堂入室的鋼琴家;Tony膚色為白,本來是us vs them中的us,但由於他具有底層人的alterity,於是他的ethnicity被凸顯——意大利裔。而我們從兩位帶有種族特徵的主人公視角出發,去審視沒有膚色的白人(及他們的種種歧視舉動),他們某種意義上有了種族性。因為種族性的發明,更是為了服務於更隱蔽的文化實踐(鋼琴、爵士、酒吧、KFC)和政治話語(衝突的導火索)的日常運作。這部電影顛覆了常規,一定程度上有將種族性問題擴大到每個人,也點出了歧視話語的mimesis本質。但拍得過於嫻熟,《生活多美好》式結局令人遺憾,一個只能在美國發生的故事再次以美國式多元結局收尾。
最喜歡維叔給妻子寫信的那句話
「you remind of a house
a house with beautiful full lights on it where everyone happy inside」
「有時候你讓我想起一棟房子
一個閃着美麗光芒每個人都歡聲笑語的房子」
糙漢的溫柔情書莫過於此了
Mahershala說片子裡某個根本不會被人注意到的佈景里的某塊石頭或許就是V撿的。他說V在拍攝的時候,一直留心撿很漂亮的石頭,撿到了就拿給導演說:看,把這塊石頭放在背景里會有多好看
說到電影里的部分,他可能增肥了有二三十斤,從來沒見過他有那麼大的肚腩(現在似乎已經減回來了)。今天在看V表演時,大部分的時間,我忘了他是Viggo,他就是那樣一個沒文化又油滑、滿嘴跑火車的司機。
僅僅偶爾偶爾有幾個他不說話、只抽煙的鏡頭,鼻孔一噴白霧,就那麼一瞥,卻還像是十幾年前、《東方的承諾》里那個冷酷無情的殺手。
今天導演說He’s a great person before he’s a great actor. 這麼多年了,還是一直一直都沒變啊。
這部電影的厲害之處就是劇本紮實,在人物塑造和細節上非常出彩。這趟一路向南的旅程到最後也不能讓Dr. Don Shirley證明自己在白人心中的地位,他身陷孤獨境地也沒人幫得了他,除非他自己跟自己和解,自己去完成一場關於自我的救贖。它並沒有刻意說教的去講什麼,但每個人都能從中看到不同時代某些群體的遭遇,不僅僅是黑人和白人這麼簡單。這部電影的主題正如片中那句點睛的台詞所說的,因為天才還不夠,唯有勇氣才能改變人心,而這就是一部關於勇氣和改變的電影。雖然是非常套路化的公路片,拍的卻是異常的溫暖,劇本非常加分,應該會拿今年奧斯卡的最佳原創劇本吧。★★★★
預期的white savior電影看完並沒有任何觀點改變(最後場show演不演決定權在男主 看得我真是wtf),而且好神煩Ali角色一直命令維果的角色怎麼behave做個「文明人」,anti-stereotype玩得這麼充滿歧視 偏見 沒有包容實在太可怕了= = marketing一直打着「feel good」來宣傳,我看更像how higher class white people make them feel good about themselves.
為Mortensen的表演加分,我甚至一直沒有注意到這個大胃王是他出演的;為編劇扣分,作為一個喜劇,編劇弱化了1960年代南方對待黑人的殘酷和黑暗面,讓整個故事有驚無險,當故事進行到一半,架子完全搭好之後,後面的劇情基本上可預測(請R.肯尼迪出馬那個橋段就被我猜中了),缺乏張力或衝突,即便添加笑料也無法緩解。還有,底層黑人在種植園幹活那一段太刻意了,畫風加配樂突變,與整體風格不搭。《經濟學人》對本片的形容我很同意:「the kind of nostalgic, superficially progressive but largely conservative crowd-pleasers」,這個片子從敘事手法上還有營造懷舊方面太取悅觀眾了,如果不宜用「討好」的話。
幸福綠皮書-留言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