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FF*大光明。3.5/5,連看幾場巨幕後看這部,仿佛上甜點,但內在還是略帶辛辣,法、美文化被符號化地演繹出來(無人、搶座、槍支、扮演),包括怪異的對偶畫面,背後大概有一種資本主義的過剩或者說小題大做(清潔車吸馬屎,警隊亮燈抓天使),而這一切又是透過一個不存在國度的、近乎啞默的視角旁觀的,導演用眉毛刷喜劇式存在感的同時,只說了兩句話,包括來自拿撒勒。因此首尾的打水女子,就有點為故土寫情書的味道。以及獻給約翰伯格(ways of seeing?),PS導演的姓氏Suleiman和拼音完全一樣。
上影節】我覺得這部電影最大的俏皮在於:「你以為,因為我是一個巴勒斯坦導演,就要向你講一個巴勒斯坦有多麼慘、被打上了怎樣國讎家恨烙印的故事嗎?不,不是的。但看看你們的世界呢,難道是沒有荒誕的嗎?Oh, it must be heaven!」 今年戛納的「悶片」(弗蘭琪和這部)我反而全程清醒。最後出字的時候反而是最被擊中的時候……
10 ans après, E.S. est de retour, toujours en ce constant scrutateur (scruté), témoin impassible d'une succession de saynètes burlesques au pince-sans-rire, un style immuable où résonne une certaine symétrie ou synchronicité aux messages parfois simples évidents mais lourds pour finalement nous confirmer que les jolis plans bien cadrés ne suffiront pas à construire un bon film.
「巴斯特基頓再世」一點不為過!純視聽的幽默,主演(導演本人)從頭性冷淡表情到結尾,唯一說的的三句台詞都是在紐約的出租車上不得已說的(分分鐘回到[地球之夜]);尤其喜歡巴黎那部分,「花樣滑冰」的警察和打高爾夫球的清道夫都拍得太有意思了!;p.s.今天看的倆片,都用到了《I Put a Spell on You》,也tm太巧了;真的真的好懷念夏天
#EUFF 15th #不和不喜歡《必是天堂》的人做朋友 無比適合我這種笑點稀奇古怪的人,構圖引起強迫症舒適。世界是一個荒誕冷笑話的巨大合集,它的名字叫地域黑bot。可愛的老爺爺沉默地旁觀這個世界,只有挑動的眉毛和不時瞪大的眼睛表現出一點真實的情緒。離開巴勒斯坦,到了空無一人的虛偽巴黎,又到了遍地沙雕的古怪紐約,到處是清奇的冷幽默段子,和淡淡的家國憂傷。巴勒斯坦的警察欺軟怕硬,巴黎的馬隊後邊跟着鏟屎車,紐約的警察不管滿街帶槍,對裸胸彩繪巴勒斯坦國旗的女人如臨大敵。出租車司機把自己當珍稀動物,塔羅牌算出的國運遙遙無期,但他還是回到了自己的家,看着鄰居偷了果子又種樹,it must be heaven.
比預期要好太多,仍然呈現為The time that remains的後續時態,正是它由頭至尾在前作遺產的空殼裡(父母皆過世的故居、巴勒斯坦與世界現狀),維持住了笨拙的機械與刻板,且放棄充實的情感敘述,讓它比前作好了太多。本片的機械性不止延續前作大量僵硬的重複動作,更進一步地衍生了一種鏡像人(威士忌兄弟、望遠鏡警察等),幾人毫無緣由地將動作完全對稱。甚至有很多假動作,在Mac上拚命打字實際上根本沒開機(Logo沒亮);出租車在城市兜圈一直沒有跳表。也難得在機場安檢段落里出現了近乎女忍者的超離場面。
2019上影節NO.31 蘇雷曼半啞劇的設定具有某種當代性和行為藝術色彩。他的鏡頭看似極簡實則做了精巧的舞台設計,用空間感和對稱性強化人物在環境中的位置,靠滑稽場面強調男主角作為旁觀者對環境的思考和疏離,靠頻繁的意象鏡頭交待祖國的狀況(飛機仿佛炮火,煙花猶似硝煙)看似鬆散的場景被背後的家國隱憂所貫穿,流露出「吾鄉歸何處,處處似吾鄉」的世界性。
當下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別處,從微信設置的地點一欄就可見一斑。蘇雷曼只開口說自己是哪裡人,仿佛要告訴我們,別處和此處都一樣,祖國被其永遠銘記。To begin where I am.
#2019歐盟影展##百老匯電影中心#沒有什麼台詞,巴勒斯坦老頭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反諷加黑色幽默,也是荒誕法國(以及紐約)社會的一次浮光掠影。真名其實應該叫「 It Mustn't Be Heaven」,這裡怎麼能是天堂呢?假如上帝真的看見電影裡的那一幕,很可能會被氣樂了。教堂里對門衛大打出手的神父,巴勒斯坦人的身份認同焦慮,世人對巴人的大驚小怪,以把易拉罐打進下水道為樂的清潔工,馬路上丈量陽台的police,地鐵里凶神惡煞的乘客,超市持槍購物的人們,公園裡清一色帶娃遛狗的婦女,沒人給老太太讓座,警察爭搶着給天使穿衣……這一切都是導演(主演)蘇雷曼眼裡的現代社會,荒誕可笑又無奈,也讓觀眾分分鐘感到老人的無奈與孤獨。
(9/10)#2019VIFF#用超現實的荒誕手法表現出更加荒誕的現實。失語的男主就是失語的巴勒斯坦,空空蕩蕩的巴黎:分心的環衛工人,逃票的地鐵乘客,爭搶座位的遊人,被認為不夠巴勒斯坦的劇本;嘈雜的紐約:沒有拉過巴勒斯坦人的出租司機,背着槍的市民,裸體畫着巴勒斯坦國旗的天使抗議者以及那個叫做peace in the middle east 的喜劇,無處是天堂。回到故土,鄰居依然在偷着檸檬,沒有了故土,或許它從不存在。
真實喜愛,把電影做成了 art installation. 這是我看過最喜歡的沒有情節的電影了。前面一大半隻是覺得很特別很有趣,到了紐約的部分恍然大悟。走過大半個地球,回到拿撒勒郊外看那個運水的女子,是一封寫給巴勒斯坦的情書了。讓我想到在紐約看的話劇Nassim, 來自伊朗的劇作家Nassim同樣把自己作為劇中主角,讓世界給故鄉寫詩。
在《時光依舊》里飾演男主中晚年階段,蘇雷曼同樣沒給自己台詞,這些來自現實生活中的冷幽默,讓人很容易想到雅克·塔蒂,但二者並不相同。蘇雷曼的特色是文化味,鏡頭看似極簡實則做了精巧的舞台設計,空間感和對稱性強化人物在環境中的位置,他把極有限的成本用在刀刃上,靠智慧補足。
另個特色是當代性,行為表演意味重。他靠滑稽場面強調男主角——一位觀察者——對環境的思考和疏離,靠頻繁的意象鏡頭交待祖國的狀況(飛機仿佛炮火,煙花猶似硝煙),看似鬆散的場景被背後的家國隱憂所貫穿,流露出「吾鄉歸何處,處處似吾鄉」的世界性。
當下我們所有人都生活在別處,我微信地點是斯特靈。在電影正中間,蘇雷曼只開口說自己是哪裡人,仿佛要告訴我們,別處和此處都一樣,祖國被其永遠銘記。To begin where I am.
在完全沒概念巴勒斯坦的情況下看了電影,畫面乾淨,導演主演可愛,隨處幽默感,直到主角忍不住去占卜,機場安檢發功,再到最後一刻藉由迪廳來打破之前所有的安靜克制。最後字幕打出了 to Palestine 讓人心顫。 出了影院就開始查巴勒斯坦,巴以衝突等等等等……然後認出了天使穿的是巴勒斯坦國旗,明白了為什麼占卜師說會是巴勒斯坦。。但不是在他們有生之年。。明白了到處那些裝腔作勢奇怪的警察和可笑的醫療救援車。。。還有主演不停喝酒和那句經典台詞「全世界喝酒是為了忘記,只有巴勒斯坦人是為了記住」。太多的隱喻無奈被包裝在了精美安靜的畫面里,嗯這是一部看起來很不巴勒斯坦的巴勒斯坦的片子,導演想要拍中東與和平。。
導演先生的完美假期-留言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