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好之處在於,它不動聲色、自然微妙地呈現了一個在冷戰這樣一個政治大背景下的愛情小故事,導演沒有刻意地控訴意識形態,觀眾卻都理解這場糾結的浪漫愛情正是時代造成的悲劇。注意,它首先是個愛情片,然後才是冷戰時期的愛情。
音樂的選取和演變就是對意識形態最好的隱喻。作為故事主軸的同一首歌,從一開始下鄉採風的淳樸民歌,改編成歌功頌德的宣傳歌曲,再改編成法式香頌的抒情爵士。在場景音樂方面,一開始是蘇聯二戰時的流行曲目《喀秋莎》還有莊重的《國際歌》;後來在巴黎日食酒吧,一首美國搖滾樂Rock Around the Clock響起;回到波蘭後,女主角唱着一首帶着拉丁風情的流行樂Baio Bongo,都暗示了政治氛圍隨時代的變遷。另外,片尾在「獻給我的父母」之後呈上一段巴赫的《哥德堡變奏曲》,可以說是神來之筆了,回味無窮。
D / 假如說這一套語法在《修女艾達》里還能給個體人物的內心宇宙開闢些許凝滯的空間,那麼在這宏大歷史背景下的作品中它幾近完全失效。人物與時代的聯結在輾轉的文本意圖面前潰散無遺。一切影像的靈光都只是短暫的碎片式流動,長久的是兩個僵硬的人物按照瓊瑤劇該有的所有邏輯讓觀眾毫無共情地瞎蹦躂。所謂的留白更像是無以填補的劇作發展空洞。《江湖兒女》的運動感都比這豐富多了。
10/07/2018, Alice Tully Hall @NYFF. 精煉又冷冽,優美而典雅。今年最期待的電影,也是目前看到的最美的電影之一。Every detail is impeccably made. 攝影,表演,音樂無一不美。每次音樂一響起就讓人心神驟然凝聚。敘事乾淨利落,也有微妙的政治語境。Loved every frame and enjoyed every second of this film. And it was perfect to sit just 30 feet from Pawel Pawlikowski during the Q & A. 很圓滿。
兩顆心、兩個人,一曲冷戰版的La La Land。在波蘭、在柏林、在巴黎、在南斯拉夫,你們相遇、你們相愛、你們做愛、你們分開。多年後,有些人早已分道揚鑣,而你們,回到了那面有着斑駁面孔的教堂,舉行婚禮。耳畔邊似乎又響起了那首「Heart」~~~鐘擺扼殺了時間,啊,真是個愚蠢的比喻!#21st SIFF#
沒有煙硝的愛情-留言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