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英格瑪·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烏普薩拉,是宮廷牧師之子。先在業餘劇團、後在哥特堡、赫爾辛堡以及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戲劇導演。是瑞典著名的電影、電視劇兩棲的導演,傑出的電影劇作家,現代電影「教父」,「作者電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當地時間2007年7月30日(周一)在他的最後定居地法羅去世,享年89歲。在斯德哥爾摩...【簡介】英格瑪·伯格曼1918年7月14日生於瑞典烏普薩拉,是宮廷牧師之子。先在業餘劇團、後在哥特堡、赫爾辛堡以及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戲劇導演。是瑞典著名的電影、電視劇兩棲的導演,傑出的電影劇作家,現代電影「教父」,「作者電影」最典型、最卓越的代表。當地時間2007年7月30日(周一)在他的最後定居地法羅去世,享年89歲。在斯德哥爾摩大學讀書期間,經常參加戲劇小組或戲劇團體的活動。1944年離校到南方哈辛堡市立劇院任專職導演。1944年他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苦悶》(HETS FRENZY),1945年執導了第一部影片Crisis《危機》。此後又接連執導了Skepp till India land (《開往印度的船》,1947)、Fingelse (《監獄》,又名《魔鬼的寵兒》,1949)、Tirst (《渴望》,1949)等片,《不良少女莫妮卡》則使他聞名全球。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一生創作過50多部作品,其中《處女泉》、《杯中黑影》、《呼喊與細語》和《芬妮與亞歷山大》於1960年、1962年、1972年和1982年先後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女人的期待》、《野草莓》、《魔術師》、《處女泉》和《杯中黑影》則讓他在柏林、戛納和威尼斯等歐洲三大電影節各有斬獲。英格瑪·伯格曼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的奇異構思對當代很多導演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法國「新浪潮」導演呂克·戈達爾和美國黑色幽默大師伍迪·艾倫。伍迪·艾倫在祝賀伯格曼70歲壽辰時這樣說,「自從電影被發明出來之後,英格瑪也許是這個世界上最偉大的電影藝術家。」【生平】英格瑪·伯格曼,瑞典的國寶級編導,20世紀電影大師之一。早年生涯1918年7月14日出生於瑞典烏普薩拉,父親恩里克·伯格曼是位虔誠的路德教徒,曾長期擔任牧師,後來成為瑞典國王的宮廷牧師。母親是一位上層階級出身的小姐,任性而孤僻。父親對伯格曼的管束嚴厲到臻於殘忍的程度,伯格曼的童年生活籠罩着一種嚴峻、壓抑的氣氛,這一切對伯格曼後來的創作有着極為深刻的影響。1937年,進入斯德哥爾摩大學攻讀文學和藝術史,閱讀了大量莎士比亞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戲劇作家的作品。同時經常出沒於學校的學生業餘劇團,編寫劇本、導演戲劇、飾演角色。大學畢業後在哥德堡、赫爾辛堡、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擔任過戲劇導演。40年代的創作1944年,寫出了第一個電影劇本《折磨》(Hets,1944),尖銳地抨擊了瑞典的學校教育制度對學生的粗暴、專制和殘酷壓迫,由 Alf Sjoberg 拍成影片。1946年,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影片《危機》(Kris,1946)。(1948)、《渴》和《監獄》(Fangelse,1949)等片。中期創作50年代初,在電影藝術上開始逐漸成熟起來。50年代中後期,隨着《夏夜的微笑》、《第七封印》(Sjunde inseglet, Det,1957)、《野草莓》(Smultronstallet,1957)、《面孔》(Ansiktet,1958)等影片的拍攝完成,伯格曼躋身於世界著名導演的行列。六七十年代,大多數作品都是在用攝影機窺視人的靈魂,如「沉默三部曲」,即《猶在鏡中》(1961)、《冬日之光》(1962)和《沉默》(1963),以及《假面》(1966)、《恥辱》(1968)、《呼喊與細語》(1972)等等。這些影片排除了戲劇衝突、故事敘事,以隱喻、象徵的手法探討現代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困難和生命的孤獨痛苦。這一時期,多採用室內心理劇的結構形式,在看似狹小的空間裡展示人的內心無比廣闊的時空變幻。成熟期的創作1977年拍攝了反法西斯影片《蛇蛋》(The Serpent's Egg,1977)。1978年拍攝了他的最舞台化的影片《秋天奏鳴曲》(Hostsonaten,1978),描寫事業與家庭的矛盾、母親與女兒之間的隔膜,以及她們之間又愛又恨的相互關係。影片由 Ingrid Bergman 主演。1982年,伯格曼着手拍攝他自稱為「最後一部影片」《芳妮和亞歷山大》(Fanny och Alexander,1982)。這是他人物最多、情節最複雜、規模最大、視野最廣闊、拍攝費用最昂貴、放映時間長達三個多小時的影片。這部影片有六十個有台詞的角色,一千二百個群眾演員,是一部把喜劇、悲劇、滑稽劇和恐怖片熔於一爐的家庭紀事。伯格曼過去影片中的主題和人物,以及一切他所迷戀的事物都重複出現在這部影片裡,他自稱這部影片是他「作為導演一生的總結」,是「一曲熱愛生活的輕鬆的讚美詩」。80年代退休自1983年完成《芬尼和亞歷山大》之後宣布不再拍片,但實際上,他通過自己的劇本仍在對瑞典電影產生着決定性的影響。1992年,著名丹麥-瑞典導演比爾·奧古斯特執導了伯格曼編劇的影片《最美好的願望》(Goda viljan, Den,1992)。這部描寫伯格曼父母感情生活的電影在當年戛納電影節上榮獲了金棕櫚獎和最佳女演員獎。同年,伯格曼的兒子丹尼爾·伯格曼也把父親的小說《星期天的孩子》(Sondagsbarn,1992)搬上了銀幕。1996年,伯格曼的另一個劇本《私人的談話》(Enskilda samtal,1996)又被與他長期合作的女演員、導演麗芙·烏爾曼拍成了電視劇。2003年,為瑞典國家電視台製作的電視電影《薩拉邦德》(Saraband,2003),這是自《芬尼與亞歷山大》以後20多年來惟一在電影院裡與觀眾見面的伯格曼長片。影片在法國著名女演員讓娜·莫羅的建議下,參加了昂熱首映電影節組織策劃的瑞典電影大師觀摩展。[+]展開劇情簡介
出生地: 瑞典,烏普薩拉
家庭成员: Else Fisher(前妻) / Ellen Lundström(前妻) / Gun Grut(前妻) / Käbi Laretei(前妻) / Ingrid von Rosen(前妻) / Lena Bergman(女) / Eva Bergman(女) / Jan Bergman(子) / Mats Bergman(子) / Anna Bergman(女) / Ingmar Bergman Jr.(子) / Daniel Bergman(子) / Linn Ullmann(女) / Maria von Rosen(女) / Henning Mankell(女婿)